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
当前位置: 高层次人才网>高层次人才招聘>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

博士后招聘公告 招聘简章 在线申请职位

一、单位介绍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提升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山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2018年9月签约共建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下称“中山研究院”)。该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围绕“五个一”目标进行建设(即:一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分所、一个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中山学院、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一个孵化器、一个创投基金)。目前,已建成12000平方米新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并投入使用。总规划占地224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中山研究院总部和中山新药创制产业园预计2022年8月竣工。

中山研究院是中山市首家科研型省级事业单位,获批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组建17个领军人才团队(包括6位“杰青”获得者),并已与中国药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首批联合培养研究生27名。牵头组建中山市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出资2亿元。已转移转化治疗肿瘤、糖尿病等6个优质项目落地中山,其中基金投资项目4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项目2个;已有1个新药获批进入临床。

中山研究院已列入《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行动(2021-2025年)》省重大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工程,正积极创建“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着力打造湾区创新药物研发和人才高地。

二、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长:李佳

研究方向:创新药物发现与评价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新靶点研究;细胞识别和细胞命运调控化学生物学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ybzhou@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杰青”获得者。

已发现数百个新活性化合物,有15个候选新药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其中6个候选1类新药实现转移转化,两个候选1类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72项,申请80项。在Chem Soc Rev、Advanced Materials、Nat Commun、Diabetes、Diabetologia、JBC、Chem Sci、Chem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MC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10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200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600,总引用超过7800次,h因子为43。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课题、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金委优秀群体、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和中科院先导专项、重点方向性项目以及上海市的重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组长:高召兵

研究方向:关注癫痫、疼痛等神经系统疾病,运用电生理、药理学方法,开展靶向离子通道的新药研发,基因编辑、核酸药物等新兴疗法的应用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zbgao@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神经药理学研究国际科学家工作站执行主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杰青”获得者。

建立系统性完备的离子通道药物研发平台,发现新型离子通道及期调节剂;通过高通量筛选、合理药物设计、结构改造等多种技术手段,与药物化学家合作研发的两个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癫痫候选药物,均已进入临床试验;开展包括hERG检测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服务及合作,已为全国多达30项新药申报提供检测服务。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44篇,授权专利7项。

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课题、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以及中科院先导专项、药物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科研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支撑项目。

课题组长:赵强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重大疾病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GPCR)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及相应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简历接收邮箱:zhaoq@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研究组长、所务委员;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杰青”获得者。

2011年回国工作以来,于短期内建立了国内第一个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并领导其研究团队针对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GPCR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通过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及研究组织合作,解析了9种不同GPCR分别与多个配体分子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实现了国内研究组为主导的GPCR结构测定零的突破。近年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 Nature和Cell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4篇。发表论文论文总影响因子近400。

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オ;2014年获树兰医学青年奖,2015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年度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称号,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五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8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个奖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前沿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R01项目。

课题组长:果德安

研究方向: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daguo@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杰青”获得者。

果德安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期致力于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在中药标准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推动中药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创建了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和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并应用于国际主流药典标准及中药产品标准提升中,实现了中药标准从单一成分到整体控制的跨越。组织制定的15个中药标准收入中国药典;丹参、三七等9个中药32个标准首次写入美国药典;钩藤等8个中药标准载入欧洲药典,是首个制定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药标准的中国学者。担任中国药典天然药物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典英文版主编(2010,2015版)、美国药典委员/东亚专家委员会主席、欧洲药典委员、世中联中药分析专委会会长等;担任《世界中医药》英文版主编、《Phytochemistry》副主编以及10余个传统药物领域国际知名杂志的编委。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论文480余篇,被SCI引用11000余次。

课题组长:丁侃

研究方向:中药中多糖的结构与功能,构效关系,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机理等糖类创新药物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dingkan@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杰青”获得者。

丁侃博士团队成员40余人。1999年从上海药物所博士毕业后,分别到瑞典隆德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后训练。2005年12月被中国科学院以“百人计划”形式引进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始任研究员至今。2006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得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2017年获得江苏省姑苏领军人才称号。现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评审专家。2006年至今,共主持86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7项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成果已获得国家国际发明专利授权59项,在研糖类候选药物7个。

课题组长:黄永焯

研究方向:靶向给药系统、透皮制剂、难溶性药物给药技术。

简历接收邮箱:yzhuang@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杰青”获得者。

共发表SCI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十余项。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3年获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5年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获得优秀(前20%)和2016年获得中和-青年多肽科学家奖,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及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Nano Letters ,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编委,以 及国内多个期刊(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现代应用药学、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药学学报、药学进展编委和青年编委。

课题组长:陈笑艳

研究方向:药物代谢新途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基于代谢/转运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创新药物ADME评价。

简历接收邮箱:xychen@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代谢研究中心,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近年来在特殊官能团代谢生物化学基础研究和药动学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阐明了二氢吡啶酮环氧化开环机制、吗啉环立体选择性的葡萄糖醛酸代谢机制、DPPs酶介导氰基水解代谢机制等;开展了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动学研究,揭示了内源性尿毒素的蓄积是导致摄取转运体OAT底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暴露量增加的原因以及肝首过代谢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药动学特点;负责或参与完成了我国近20%创新药物的临床前或临床ADME评价,其中已有9种批准上市,100多种批准临床试验。研究组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上海市科研项目2项,并在Drug Metab Dispos、Brit J Pharmacol、J Med Chem和Chem Res Toxicol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160多篇。

课题组长:宫丽崑

研究方向:新药早期筛选和成药性评价;创新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免疫毒理学;生物大分子药物发现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lkgong@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本科和硕士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2000年硕士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期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11月-2008年11月作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院分子药动学教研室从事药物代谢与转运体相关研究。

建设完善了安评中心的新药早期毒性筛选分子毒理学技术体系,安全药理学评价体系,免疫毒性评价体系,以及生物大分子药物、CART、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药效、药代和安全性评价整合研究体系等,顺利通过了美国FDA、欧盟比利时和瑞典的国际GLP认证和国内SFDA/CFDA的GLP认证和复查。在Toxicological sciences, Molecular Therapy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文章,申请多项专利。培养了十余名博/硕士研究生。曾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2009年和2016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上海科技系统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以及上海市科委立项课题等二十余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组长:赵桂龙

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代谢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针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展新药的发现和开发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zhaoguilong@zidd.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作为项目主持人发现并推动开发了两个1类新药:泰格列净和泰宁纳德。泰格列净(tianagliflozin)是SGLT1/SGLT2双靶标的抑制剂,拟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在II期临床试验阶段;泰宁纳德(tininurad)是URAT1抑制剂,拟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所发明的氯化锶作为共催化剂催化甲基糖苷类结构酸性水解的工艺,在工业生产规模上得到了良好的验证,并得到了本领域专家实验工作的认可。

迄今为止发表了115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66篇(SCI收录43篇)。单篇最高他引超过100次,H index = 10。申请专利53项,已经授权34项(其中PCT授权3项),曾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6)。作为主持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天津市的应用基础与前言技术研究计划青年项目和广州市创新领军团队项目(3000万元)各一项,参加过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曾担任天津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先后入选首批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首批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所领导的代谢与内分泌新药发现团队于2016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2016年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获天津青年科技奖。

课题组长:李媛媛

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机理研究和创新药物开发。

简历接收邮箱:liyuanyuan@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李媛媛长期从事代谢性疾病,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病理机制研究以及创新药物开发。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发现新颖的致病信号通路并阐明其病理机制,同时在此过程中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创新药物研发。基础研究方面,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5篇(含9 篇一作)。以一作发表于代谢领域权威杂志Nature Metabolism, Hepatolog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以合作者发表于Cell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Diabetes等领域权威杂志。发表文章得到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Hepatology, Diabetes 等杂志的高度评价,且得到Faculty 1000 肝病领域权威专家的推荐。文章总引用超过1000次,H-index 18。药物研发方面,作为主要参与人开发了10多个新颖有潜力的二型糖尿病小分子化合物,申请中国专利一项,其中有些候选药物已经拿到临床批件,实现成果转化。2010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2014年获得美国心血管会议优秀口头报告奖;2016年获得美国肝病会议杰出学术海报奖和优秀年轻学者旅行奖;2010年至2020年参与承担多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代谢性疾病R01研究基金;2020年作为主持人承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32肝脏方向培训基金。

课题组长:陈铁根

研究方向:1.药物化学基础研究、新药发现与药物设计;2.开发新颖有机方法学合成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3.生物活性小分子库的构建。

简历接收邮箱:chentiegen@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在化学学院游劲松教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009年至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戴立信研究员(院士)&侯雪龙研究员。2016年去美国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导师为Phil S. Baran教授。

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著名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成果包括:设计并开发了一条实用有效的策略,也即巧妙结合经典环加成和新兴碳-碳键偶联两大类型反应,实现了三维立体骨架的构建,可以模块化、规模化、多样化、高对映选择性地编辑合成化学砌块、天然产物、药物分子以及药物分子中间体等结构复杂的手性化合物(发表在Nature期刊,共同一作排第一位);同时也发展了镍催化的三级烷基羧酸氧化还原活性酯(Redox-Active Esters) 和芳基锌试剂交叉偶联构建季碳中心的新型反应体系等。

课题组长:周子凯

研究方向:细胞和重组蛋白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发。

简历接收邮箱:zhouzikai@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2010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博导;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脑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及相应疗法研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脑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建立新型的脑疾病模型,采用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方法解析致病机制,发掘药物靶点,研发相应的生物技术药物。已有成果发表论文25篇,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eLife、Journal of Cell Biology、Neuropharmacology等期刊。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国家级项目;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课题组长:李平

研究方向:靶向于细胞器(主要是溶酶体、内质网、线粒体等)新型离子通道开发抗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

简历接收邮箱:lipingt@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2014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先后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长期以细胞膜及细胞器(溶酶体、内质网)离子通道为靶点设计和发现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新药,并获得了一系列先导小分子药物。目前已建立起国内首家溶酶体及内质网离子通道研究平台,计划聚集于细胞器膜表面发现新型离子通道,并研究其与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学关系,进而以细胞器新型离子通道为靶点设计和开发可用于癫痫、帕金森疾病、肌肉疾病以及溶酶体贮积症治疗的候选新药。

首次阐明抗癫痫药物作用靶点Kv7.2通道蛋白的电压敏感区域是新型抗癫痫药物结合位点,并为难治性癫痫药物的寻找指明了新方向。首次发现溶酶体参与细胞体积调节的新功能,首次阐明溶酶体膜上一种新型氢离子通道蛋白是帕金森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在新靶点,将引领亚细胞器角度揭示离子通道与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的前沿研究。在PNAS、Cell Research、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J Pharmacol Exp Ther等优秀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近20篇,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9年在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戈登学术会议)获奖“Seminar meeting travel award”

课题组长:林汉斌

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线粒体代谢;免疫因子在心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蛋白质组学。

简历接收邮箱:linhanbin@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林汉斌博士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心血管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研究。目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探究重要免疫蛋白因子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2)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心血管病理条件下的生物标记蛋白;3)线粒体激活心脏衰竭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4)通过分子检测,蛋白质组学和临床数据分析筛选出精准的心血管疾病药物靶点,向预防和早期治疗方向实现转化。2012年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被同行认可,有幸被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评选为年度20名优秀年轻科研者之一,并授予Have A Heart Bursary,成为了加拿大心血管协会的一员,同时也是近年来唯一一位中国籍获奖者。2017年博士后研究成果获得欧洲心脏协会年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的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课题组长:王明亮

研究方向:要开展围绕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药物化学研究,研究工作重点围绕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临床需求,设计和合成具有成药性的先导化合物,为创新药物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简历接收邮箱:wangmingliang@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王明亮博士拥有近15年的新药研发经验,先后在知名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公司睿智化学和大型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上海研发中心工作多年,熟悉并掌握了从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由先导化合物优化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新药临床前研发的全流程,在药物化学的产业化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业界所做的项目中有多个分子进入临床试验以及成为药物被FDA批准上市。在博士以及博士后期间,主要聚焦于传统“不可成药靶点(undruggable targets)”的新药发现工作,采用变构抑制以及靶向蛋白降解等新的研发策略,开发小分子抑制剂降解剂,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J. Med. Chem.; Eur. J. Med. Chem等著名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还有多篇文章在审稿和待发表中,并署名申请5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部分研究成果已转让给美国生物医药公司。

课题组长:谢华

研究方向: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研发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耐药机制与克服耐药策略研究。

简历接收邮箱:hxie@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

谢华博士,200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于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研究所进行博士后访问。主持开发多个抗肿瘤候选新药,其中3个候选新药实现成果转化,并已申请临床批件,其中1个候选新药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该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创竞赛一等奖(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19项。主持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及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多项课题。任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年课题组长:吴小伟

研究方向: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进行创新药物研究,同时探索小分子合成领域新方法。

简历接收邮箱:wuxiaowei@simm.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副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

201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师从柳红研究员。随后分别在美国H. Lee Moffitt Cancer Center and Research Institute和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受体酪氨酸激酶FGFR小分子抑制剂,表观遗传学靶点PPI以及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合理设计、合成及药理活性研究;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活化方法学研究,成功构建了多种具有潜在生物活性且骨架新颖的杂环化合物,为构建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库以及发现高质量的苗头化合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Organic Letters、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现累计发表论文20篇,作为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SCI文章14篇,其中中科院JCR分区一区期刊9篇,二区期刊3篇。部分工作被国际知名化学评论期刊和学术网站Synfacts及ChemistryViews作为亮点报道, Google Scholar H-index = 10。

三、博士后招聘条件

1.应届博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3年内,年龄35岁以下;

2.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生化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

3.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1-2篇,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4.热爱科研,善于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5.科研内容与课题组研究方向一致。

四、薪酬福利待遇

税前年薪36-46万元(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政府补贴部分),另可申请政府科研经费10万元;

享有五险一金,交通补贴,餐补,年度健康体检等单位福利,及享受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可任意选择就读中山市九年义务公办学校);

博士后出站留在中山翠亨新区工作,购房后可享受政府购房补贴40万元(分三年支付);

支持参加各种国际、国内会议,鼓励申请各类博士后人才计划。工作特别优秀者可申请参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

五、应聘方式

1.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2-3封签名推荐信发送至各课题组简历接收邮箱,标题请注明“申请博士后+姓名”;

2.应聘资料恕不退还,我院将对应聘资料予以严格保密。对符合要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温馨提示:

投递简历时,标题请标注:高层次人才网+专业+学历+毕业院校,更多招聘信息请关注高层次人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gccrcw)

温馨提示:
投递简历时,标题请标注:高层次人才网+专业+学历+毕业院校,更多招聘信息请关注高层次人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gccrcw)

职位审核中...

网站介绍|隐私声明|人才招聘|联系我们|新浪微博|驻外大使馆|高校就业办|会员登录|微信群|企业资质|硕博QQ交流群|微信宣传渠道|免责声明|
在线求职 投递简历 意见反馈

客户服务热线:

010-89684656

投递简历:gccrcw@163.com

意见建议、投诉邮箱:gccrcw@163.com

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求职平台---高层次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