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单位 |
一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学历
学位 |
职称 |
年龄 |
拟安排
岗位 |
计划
引进数 |
备注 |
1 |
人文学院
张幼良
zhangyl@cslg.cn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副教授 |
40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2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
3 |
外国语学院
洪庆福
chesterhqf@163.com |
英语 |
外国语言与文化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
4 |
朝鲜语 |
|
博士
研究生 |
或副教授 |
40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
|
5 |
德语 |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人事代理 |
|
6 |
德语 |
|
本科
及以上 |
副教授 |
40周岁左右 |
教学 |
1 |
|
|
7 |
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王佩国
0512-52251818
wang_peiguo@126.com |
纺织类 |
服装设计与工程(版型设计)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教授 |
4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企业经历、海外留学经历优先 |
8 |
纺织类 |
服装设计与工程(版型设计)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副教授 |
40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企业经历、海外留学经历优先 |
|
9 |
设计学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副教授 |
40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企业经历、海外留学经历优先 |
|
10 |
设计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副教授 |
40周岁左右 |
教学
科研 |
1 |
专业带头人。
企业经历、海外留学经历优先 |
|
11 |
计算机科学与
工程学院
李克清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 |
硕士
研究生 |
教授 |
4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学科带头人 |
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协议分析、信息安全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有海外学习或研究背景优先 |
|
1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计算技术、大数据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有海外学习或研究背景、有工作经验 |
|
1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系统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有海外学习或研究背景优先 |
|
1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流管理与工程、计算机软件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
|
1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移动开发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高级
工程师 |
40周岁左右 |
教学 |
1 |
专业带头人。
具有移动开发经验与项目组织经历 |
|
1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虚拟现实、图形图像处理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
|
1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影视制作、动画设计、动漫创作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
1 |
人事代理 |
|
19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学范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嵌入式系统、电路设计、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2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号检测、信息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物联网传感网技术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
21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光学测量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
2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锂电池或者超级电容器材料与技术 |
博士
研究生 |
|
3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
23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嵌入式系统、电路设计、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 |
博士
研究生 |
教授 |
4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
|
2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储能材料与技术 |
博士
研究生 |
教授 |
45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外教专家 |
|
25 |
电子科学与技术或信息与通信工程 |
嵌入式系统、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信息处理 |
硕士
研究生及以上 |
高级
工程师 |
40周岁以下 |
教学
科研 |
1 |
具有对应专业的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经历 |
|
常熟理工学院简介
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首所试点高校,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试点高校。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常熟理工学院历经风雨,卓然自立,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各类人才。
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51个,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 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8200多人,另有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6700多人。学校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优秀学科梯队、省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15个(6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
学校现有教职工11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416人,博士189人(不含在读),硕士540人,专任教师739人。“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5700多篇,被SCI、EI、CPCI收录论文近1200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0多篇,出版专著73部。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专题计划 、国家公益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高新技术、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有8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105项。同时还承担了220多项横向课题,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6项,发明专利85项。学校现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土地面积近180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7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2万余册,数据库23个,电子图书285万种,现有中外文纸质期刊1100余种,电子期刊4万余种。
学校以“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为校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经省教育厅同意,目前与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承担5项部、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在全面推进校内“十二五”综合改革。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2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被列为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2009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学校荣获 “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2010-2012年度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近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合作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有包括江苏首家IBM——ETP实训中心、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苏州首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电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校企(地)合作教育项目。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并与美国、英国、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多所高校结为友好学校 ,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校“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首届党代会确定的“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的阶段性目标,为2020年前后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奠定基础。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常熟理工学院东湖校区人事处
邮编:215500
联系人:顾老师 包老师
电话:0512-52251166
Email:rck@cslg.cn
人才招聘网址:http://zp.cslg.cn/
友情提醒:敬请登录我校人才招聘网址,注册投递简历并正确填写应聘岗位。如无法完成注册,可以通过邮箱发送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