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热线:
010-89684656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培养未来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的摇篮,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是国内唯一一所在城市设计领域设有高精尖创新中心的高校,是国内唯一具备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
北京建筑大学求贤若渴,诚邀您和我们一起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
在1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先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涌现出1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北京大工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北京城市建设领域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中约70%为我校毕业生。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十大建筑”到北京亚运会、奥运会、冬奥会等重大工程,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都活跃着北建大人的身影。近些年,学校聚焦服务北京市总规、核心区控规、副中心控规落地实施,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服务首都功能定位工作专班,发布《服务首都功能定位十大行动计划》;从创新机制入手,融入区域发展,与8个区、8个委办局、18个龙头企业党组织形成战略合作,设立校地共建实验室5个,进一步形成政产学研用贯通合力。
学校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测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大建筑”领域相关的全部专业门类,形成了独具北建大特色、建筑类特色的专业体系,工程学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三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实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拥有12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B。入选“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学校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目前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64所院校加入联盟,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搭建了广阔平台。
学校拥有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8个,“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多项性能指标实现国际领先。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成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新型机构,发布《北京建筑大学面向未来城市的科技创新研究计划(2020-2035年)》和《科创十条》,强化大科研组织模式,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科研周转房、首席PI负责”等制度。高质量推进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城市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共享共用数据平台。聚焦城市更新和未来建筑技术两个突破点,建设城市更新研究院、建筑大脑研究院、碳中和联合创新中心,着力解决城市安全、韧性、智慧、绿色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近五年来,我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共15项,1项成果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科研经费累计达14.5亿元,科研实力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学科带头人发展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双塔计划”,有序推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以服务人才发展为核心,搭建梯次发展平台,构建符合人才特点、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贯穿人才引育各环节的闭环工作体系。广聚天下英才,学校现有教职工1162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国家级人才13人次,省部级人才110人次,4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名教授入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拥有一支大师齐聚、结构优良、素质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序号 | 岗位类型 | 用人部门 | 学位 | 拟招人数 | 学科背景 | 岗位条件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1 | 院长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博士 | 1 |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 |
1.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3.管理经验丰富,能够全面负责本单位行政工作,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具备较高干事创业激情,为人正派,办事公道。 4.能够通过引培并举,建设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5.能够积极拓展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国际影响力。 6.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协助学校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效沟通合作机制。 7.应聘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者应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应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学院院长者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8.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到50周岁。 |
张老师 010-61209098 15101112206 zhangli@bucea.edu.cn |
2 | 院长 | 理学院 | 博士 | 1 | 数学 | ||
3 | 院长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博士 |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4 | 院长 | 文发院/人文学院 | 博士 | 1 | 艺术学理论、设计学 | ||
5 | 副院长 |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 博士 | 1 | 建筑类、土木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相关学科 |
1.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协作理念与奉献精神,能够支持、配合班子整体工作。 2.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协助学校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效沟通合作机制。 3.科研业绩突出,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具备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具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4.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到50周岁。 |
|
6 | 副院长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博士 | 1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学等相关学科 |
1.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2.能够根据学院领导班子整体分工承担相应工作。 3.具备教学、管理经验,熟悉本科、研究生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立足分管工作创新工作理念,优化工作路径。 4.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5.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到45周岁。 |
张老师 010-61209098 15101112206 zhangli@bucea.edu.cn |
7 | 副院长 |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博士 | 1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 ||
8 | 副院长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博士 | 1 |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9 | 副院长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博士 |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序号 | 岗位类型 | 用人部门 | 岗位名称 | 学位 | 拟招人数 | 学科背景 | 岗位条件 | 机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1 | 学科负责人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城乡规划学科一级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城乡规划、建筑学 |
1.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2.科研业绩突出,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具备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具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者优先。 3.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或具有同等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或相当职位的专家学者。实验室主任要求具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或具有主持建设或运行管理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经历; 4.原则上,年龄45周岁及以下,成果突出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5.应聘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负责人、实验室主任的,有海外经历优先。 |
金老师 010-68322448 jinqiuye@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
2 | 学科负责人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风景园林学科二级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负责人 | 博士 | 1 | 风景园林 | ||
3 | 实验室主任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 博士 | 1 | 建筑设计、建筑技术或者有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相关研究背景 | ||
4 | 实验室主任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振动台实验室) | 博士 | 1 | 土木工程 |
季老师 010-61209144 jijie@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18518969360 gaoshijie@bucea.edu.cn |
|
5 | 学科负责人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学科带头人(负责人) | 博士 | 1 | 土木工程 | ||
6 | 学科负责人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负责人(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岩土工程) | 博士 | 3 | 土木工程 | ||
7 | 学科负责人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 | 博士 | 1 | 交通运输工程 | ||
8 | 学科负责人 |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能力工程专业 |
李老师 010-61209290 lihaiyan@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
|
9 | 学科负责人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学科 学术带头人 |
博士 | 1 | 电气工程学科 |
郭老师 010-61209266 guomaozu@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18518969360 gaoshijie@bucea.edu.cn |
|
10 | 学科负责人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学术带头人 |
博士 | 1 | 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仪器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 | ||
11 | 学科负责人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学科 学术带头人 |
博士 | 1 |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 ||
12 | 实验室主任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 博士 | 1 | 控制科学与工程、工智能、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 | ||
13 | 学科负责人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
孙老师 010-61209510 suncs@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
|
14 | 学科负责人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工商管理 | ||
15 | 学科负责人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城市管理 | ||
16 | 学科负责人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法学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建筑工程法 | ||
17 | 学科负责人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社会工作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社会工作 | ||
18 | 学科负责人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二级学科负责人 |
博士 | 1 |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 |
张老师 010-61209260 zhangjun611@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18518969360 gaoshijie@bucea.edu.cn |
|
19 | 实验室主任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 博士 | 1 | 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工业工程等 | ||
20 | 学科负责人 |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 大地测量二级学科带头人 | 博士 | 1 | 测绘科学与技术类专业 |
杜老师 010-61209328 dumingyi@bucea.edu.cn
高老师 010-61209386 |
|
21 | 实验室主任 |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 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 | 博士 | 1 | 测绘科学与技术类专业 |
序号 | 岗位类型 | 用人部门 | 岗位名称 | 学位 | 拟招人数 | 学科背景 | 岗位条件 | 机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1 |
专任 教师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系教师 | 博士 | 1 | 建筑学 |
1.专任教师:35周岁及以下,2021年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北京市常驻户口的非2021年应届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可适当放宽);或40周岁及以下,满足我校高级职称相关申报条件的教授和副教授(成果突出的教授年龄可适当放宽)。其中,(1)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大仪共享平台负责人要求熟悉TEM、核磁、XPS等大型仪器使用、运行及管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先。(2)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测绘系教师,仅招收2021年应届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 2.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原则上35周岁及以下。 |
金老师 010-68322448 jinqiuye@bucea.edu.cn |
2 |
专任 教师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风景园林系教师 | 博士 | 3 | 风景园林、建筑学 | ||
3 | 博士后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城乡规划博士后 | 博士 | 1 | 研究经验包括建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 | ||
4 | 教辅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教辅 | 博士 | 1 | 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电信 |
季老师 010-61209144 jijie@bucea.edu.cn |
|
5 | 博士后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博士后 | 博士 | 1 | 土木工程 | ||
6 | 博士后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道路与桥梁系博士后 | 博士 | 1 | 桥梁工程及相关专业 | ||
7 | 博士后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系博士后 | 博士 | 1 | 土木类 | ||
8 | 博士后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建筑工程系博士后 | 博士 | 1 | 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 | ||
9 |
专任 教师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地下工程系教师 | 博士 | 1 | 岩土相关专业 | ||
10 |
专任 教师 |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大仪共享平台负责人 | 博士 | 1 | 化学、环境、材料等相关专业 |
李老师 010-61209290 lihaiyan@bucea.edu.cn |
|
11 |
专任 教师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系教师 | 博士 | 1 |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 |
郭老师 010-61209266 guomaozu@bucea.edu.cn |
|
12 |
专任 教师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教师 | 博士 | 1 | 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 | ||
13 |
专任 教师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系教师 | 博士 | 3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孙老师 010-61209510 suncs@bucea.edu.cn | |
14 |
专任 教师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教师 | 博士 | 1 | 工商管理类 | ||
15 |
专任 教师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法律系教师 | 博士 | 1 | 法学专业 | ||
16 |
专任 教师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社工系教师 | 博士 | 1 | 人文社科类 | ||
17 |
专任 教师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系(机器人方向)教师 | 博士 | 1 | 机器人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 张老师 010-61209260 zhangjun611@bucea.edu.cn | |
18 | 博士后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系博士后 | 博士 | 1 | 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 ||
19 | 博士后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工业与互联网工程系博士后 | 博士 | 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 | ||
20 |
专任 教师 |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 测绘系教师 | 博士 | 1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杜老师 010-61209328 dumingyi@bucea.edu.cn | |
21 | 博士后 |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 测绘系博士后 | 博士 | 1 | 卫星导航与定位 | ||
22 |
专任 教师 |
文发院/人文学院 | 人文部教师 | 博士 | 1 | 中国语言文学 |
孙老师 010-68326934 sundongmei@bucea.edu.cn |
|
23 |
专任 教师 |
文发院/人文学院 | 人文部教师 | 博士 | 1 |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方向) | ||
24 |
专任 教师 |
文发院/人文学院 | 外语部教师 | 博士 | 1 | 英语语言文学 | ||
25 |
专任 教师 |
理学院 | 工程图学系教师 | 博士 | 1 | 工程制图与绘图等相关专业 |
白老师 010-61209412 baiyu@bucea.edu.cn |
|
26 | 科研人员 |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建筑学院 | 高精尖中心科研岗 | 博士 | 4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等相关专业 | 35周岁以下,2021年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北京市常驻户口的非2021年应届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年龄可适当放宽);有10年以上行业科研或实践工作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以下,学历可放宽到硕士学位。 |
李老师 010-68322512 lixuehua@bucea.edu.cn |
27 | 科研人员 |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环能学院 | 高精尖中心科研岗 | 博士 | 2 | 市政工程、环境工程、暖通工程等相关专业 | 35周岁及以下,2021年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北京市常驻户口的非2021年应届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或45周岁及以下,满足我校高级职称相关申报条件(成果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
李老师 010-68322512 lixuehua@bucea.edu.cn |
28 | 科研人员 |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土木学院 | 高精尖中心科研岗 | 博士 | 2 | 结构工程、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 | ||
29 | 专职辅导员 | 学工部 | 学生辅导员 | 硕士及以上 | 5 | 理工类、法律类、管理类、教育学及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匹配的相关专业 |
1.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 2.2021届应届博士研究生,30周岁以下,生源不限;2021届应届硕士研究生,27周岁以下,北京生源优先; 3.具有高校学生干部或学生工作经历,具有辅导员工作经历者优先。 |
李老师 010-61209212 lihui1@bucea.edu.cn |
30 | 教辅 |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 实验室管理科化学品安全管理岗 | 硕士及以上 | 1 | 化学或安全工程相关专业 |
1.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北京市户口。 2.具有危化品采购、使用、危废处理、化学品库管理及相关管理经验者优先。 3.工作态度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
王老师 010-61209460 wangmeng@bucea.edu.cn |
31 | 教辅 |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实验室管理岗 | 硕士及以上 | 1 | 安全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
1.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优先(应届生和具有中级职称者要求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 2.熟悉CMA、CNAS实验室认证程序,熟悉危化品管理及实验室建设,具有实验室管理经验者优先。 3.工作态度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
张老师 010-61209207 zhangqiuyue@bucea.edu.cn |
学校提供有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薪酬待遇体系。被聘用人员工资、福利等待遇按照国家和北京市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院长、副院长和学科负责人按照学术成果条件,享受年薪约45-200万元/年,具体待遇“一人一议”。普通教师及其他岗位年薪约30万元/年(辅导员年薪约25万元/年)。
为符合我校高层次人才条件的优秀人才提供3年科研启动经费,经费总额约50-300万元,特别优秀人才“一人一议”。
学校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支撑。
为符合我校高层次人才条件的优秀人才提供3年周转房,为院士及具有同等学术成果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产权的住房,为其他高层次人才提供50-400万元安家费。
协助符合落户条件的非京户籍人才及家属办理北京市户籍(北京建筑大学集体户),协助解决子女入学。
(http://zp.ehall.bucea.edu.cn/rsfw/sys/zpglxt/login/index.do)在线投递简历,并选择所应聘的岗位。每人限报1个,所填信息要求真实、完整、准确。
1.本人简历、有效身份证明。
2.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在国(境)外获得学位者应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代表性学术成果资料:论文发表目录、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所获教科研奖励、专利及转换情况、个人荣誉及人才称号等情况,代表性学术作品电子版全文,其他成果支撑材料等。
4.其他能反映本人行政管理水平的材料、个人或分管工作的重要获奖证书等。(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姓名)
2021年8月25日。
我校长期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联 系 人:高老师 马老师
联系方式:010-61209386 010-61209190 18518969360
人事处邮箱:bjdrc@bucea.edu.cn
投递简历时,标题请标注:高层次人才网+专业+学历+毕业院校,更多招聘信息请关注高层次人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gccrcw)
职位审核中...